It sounds awful to me. They will never know how many people lose their job due to advertising. Perhaps half a century of cultural studies had done a good job in blaming them for accelerating consumerism and so they are now fighting back, bold and unconcealed. I'm just wondering what our life would be when there was no advertising. We still live, right?
Friday, September 28, 2007
Advertising for Advertising
It sounds awful to me. They will never know how many people lose their job due to advertising. Perhaps half a century of cultural studies had done a good job in blaming them for accelerating consumerism and so they are now fighting back, bold and unconcealed. I'm just wondering what our life would be when there was no advertising. We still live, right?
Friday, September 21, 2007
張愛玲──《鬱金香》
昨天翻箱倒篋,把長年積聚卻又沒甚用處的文件一個勁地清理了,期間給我找到了一件寶貝,可沒想到自己還留著她的一份剪報(明報 2005.10.2),短短兩年的時間已發黃了不少。
說來慚愧,這位才女的文采,我著實從沒見識過,或許接觸過一些節錄,但卻沒有好好地讀過一篇。今天,終於碰面。
是一篇很短的愛情故事,聽說佚失了五十八年之久,在她逝世十週年後才正式公開。故事巧妙地交代了主要人物的過去、現在與將來,一點沒有因篇幅所限而草草收筆,很完滿。開始時我心裡還在狐疑:「這麼短的小說,幹麼還著墨在那些沒要緊的人物背景上?」也許我給好萊塢的電影荼毒得過甚了,總想情節推進得快一點,須知這是上世紀中葉的文學作品,那時人們的生活還沒被媒體支配,有多一點的空間觀察周遭的人情世故,自然描述得較為深刻。每個人物的個性都很立體,彷彿腦袋裡已有某某的影子浮現出來了,怪不得文人都崇拜她,字裡行間盡是魅力。
說來慚愧,這位才女的文采,我著實從沒見識過,或許接觸過一些節錄,但卻沒有好好地讀過一篇。今天,終於碰面。
是一篇很短的愛情故事,聽說佚失了五十八年之久,在她逝世十週年後才正式公開。故事巧妙地交代了主要人物的過去、現在與將來,一點沒有因篇幅所限而草草收筆,很完滿。開始時我心裡還在狐疑:「這麼短的小說,幹麼還著墨在那些沒要緊的人物背景上?」也許我給好萊塢的電影荼毒得過甚了,總想情節推進得快一點,須知這是上世紀中葉的文學作品,那時人們的生活還沒被媒體支配,有多一點的空間觀察周遭的人情世故,自然描述得較為深刻。每個人物的個性都很立體,彷彿腦袋裡已有某某的影子浮現出來了,怪不得文人都崇拜她,字裡行間盡是魅力。
Wednesday, September 12, 2007
Ground Zero
Time flashes.
It's been six years already.
still remember
the moment I watched the news on TV
I froze.
I breathed.
thinking
the Day of Judgment would be coming
very soon
found an interview on TED
http://www.ted.com/talks/view/id/8
with David Rockwell
a prominent architect in NY
talking about how they came up with the idea at
Ground Zero
not too memorial
Serene.
Saturday, September 8, 2007
大娛樂家
在今期《瞄》看到一篇分析詹瑞文效應的文章,讓我想起早前的亞洲文化合作論壇,最後一場正是請來了這位劇場巨星來一起討論有關「越界」及「流行文化」的問題。重看舊文(7月25日的貼文),驚覺只一個多月的時間,對他的看法竟已截然不同。
文章嘗試拋出多個問題讓讀者思考,概括多位藝評人及藝術工作者的看法,沒有刻意偏袒或貶低詹氏的作風,那是本地媒體報道應該借鏡的。當中提到一點,大大改變了我對這位笑匠的觀感,那是所有藝術工作者都趨之若鶩的「接觸點」,我不認為票房或資金數目會比這個來得更令一位藝術工作者興奮,不管是甚麼方法,只要開拓了「接觸點」讓觀眾走進劇場,再慢慢來教育他們還不遲,雖然有人質疑當中有多少看過詹氏作品的人會嘗試觀看其他的劇場創作,甚至成為他們恆常的藝術活動?我想就算只有一個又何妨?難得的是那決定性的第一步,許多觀眾或許是首次踏進劇場,要是每每都得計算成效來決定行動與否,藝術普及的一天相信永遠也不會來臨。
不少行內人都怕劇場創作將成另一種服務性行業,只會迎合大眾口味,而這種口味不見得會高尚到哪裡去,藝術只會愈見低俗化。是觀眾造就了詹瑞文還是詹瑞文製造了市場這類先有雞還是蛋的問題已然不重要,沒人會比詹瑞文更早想到低俗化的問題,難道他不擔心長期被定形為喜劇之王,只能賣笑卻未能發展其他類型的劇場創作?但當看到他對劇場教育的熱誠時,也許是大家過慮了。更何況藝術一直都不是主流,又何懼一試?最壞也只不過停留於流而不行的階段罷了,林奕華說的好:He has an ability to click with different people. Because of his high visibility and popularity he has the ear of the people, which not many other artists in Hong Kong do. 藝術家有時也得走出象牙塔,進到人群當中聽聽他們的聲音…讓我們都拭目以待,看看這位大娛樂家怎樣運用他的影響力。
文章嘗試拋出多個問題讓讀者思考,概括多位藝評人及藝術工作者的看法,沒有刻意偏袒或貶低詹氏的作風,那是本地媒體報道應該借鏡的。當中提到一點,大大改變了我對這位笑匠的觀感,那是所有藝術工作者都趨之若鶩的「接觸點」,我不認為票房或資金數目會比這個來得更令一位藝術工作者興奮,不管是甚麼方法,只要開拓了「接觸點」讓觀眾走進劇場,再慢慢來教育他們還不遲,雖然有人質疑當中有多少看過詹氏作品的人會嘗試觀看其他的劇場創作,甚至成為他們恆常的藝術活動?我想就算只有一個又何妨?難得的是那決定性的第一步,許多觀眾或許是首次踏進劇場,要是每每都得計算成效來決定行動與否,藝術普及的一天相信永遠也不會來臨。
不少行內人都怕劇場創作將成另一種服務性行業,只會迎合大眾口味,而這種口味不見得會高尚到哪裡去,藝術只會愈見低俗化。是觀眾造就了詹瑞文還是詹瑞文製造了市場這類先有雞還是蛋的問題已然不重要,沒人會比詹瑞文更早想到低俗化的問題,難道他不擔心長期被定形為喜劇之王,只能賣笑卻未能發展其他類型的劇場創作?但當看到他對劇場教育的熱誠時,也許是大家過慮了。更何況藝術一直都不是主流,又何懼一試?最壞也只不過停留於流而不行的階段罷了,林奕華說的好:He has an ability to click with different people. Because of his high visibility and popularity he has the ear of the people, which not many other artists in Hong Kong do. 藝術家有時也得走出象牙塔,進到人群當中聽聽他們的聲音…讓我們都拭目以待,看看這位大娛樂家怎樣運用他的影響力。
Friday, September 7, 2007
北京呀北京...
北京呀北京,這陣子你真是紅透了頂!
上至國際雜誌,下至星斗市民,無不討論你近日的鋒芒,世界頂尖的建築師雲集到你這裡來,打算在黃土上留下永遠的烙印,是的,上百億元的投資,不會是短暫的,這些建築物將永遠成為你的一部份,日後每當人家想起你的時候,不再是天安門紫禁城,而是令人目眩的玻璃窗。
你將逐漸失去安藤忠雄所說的「異稟」,那種「人類的味道」,在你身上都快嗅不出來了,為的是要跟「世界」看齊嗎?但哪裡是「世界」?為什麼你不是那個「世界」?難道除了Norman Foster之外,沒人會設計機場?為何巴黎可以成功地將高樓大廈限制在市內的邊緣地區,甚至可以做到像羅浮宮那樣完美地結合新與舊,你卻忍心移平整個滿有中國特色的胡同?
這是城市化的必經階段還是你一時之間,被虛名沖昏了頭?
上至國際雜誌,下至星斗市民,無不討論你近日的鋒芒,世界頂尖的建築師雲集到你這裡來,打算在黃土上留下永遠的烙印,是的,上百億元的投資,不會是短暫的,這些建築物將永遠成為你的一部份,日後每當人家想起你的時候,不再是天安門紫禁城,而是令人目眩的玻璃窗。
你將逐漸失去安藤忠雄所說的「異稟」,那種「人類的味道」,在你身上都快嗅不出來了,為的是要跟「世界」看齊嗎?但哪裡是「世界」?為什麼你不是那個「世界」?難道除了Norman Foster之外,沒人會設計機場?為何巴黎可以成功地將高樓大廈限制在市內的邊緣地區,甚至可以做到像羅浮宮那樣完美地結合新與舊,你卻忍心移平整個滿有中國特色的胡同?
這是城市化的必經階段還是你一時之間,被虛名沖昏了頭?
Monday, September 3, 2007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