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Daan Roosegaarde - Dune 4.1
Bottom: Simon Heijdens - Reed
太忙了,本打算錯過今屆的展覽,最後還是抽了點時間到大會堂看了其中一場。
這個名為《形光譜》的展覽共展出了八位藝術家的作品,主題都與聲音有關,作品透過觀眾的反應來產生不同的聲效,從而刺激其感官、神經以至思維;然而許多互動裝置似乎都存在着一共通問題:過分側重於感受層面而忽略了深層的訊息傳遞。
我不是說官能刺激不重要,在互動裝置藝術的領域裡,那是不可或缺的層面,但這些令人躍躍欲試的感受本身為的是要帶領觀眾進入另一層次的思考,而非單純的感官認知,藝術從來要帶出的都是形而上的東西,照顧的是我們的精神,不是肉體;若然一個由互動裝置構成的「符號」只有第一層的denotation,而沒有了第二層的connotation的話,它不應被視為一藝術品,只能說是科技罷了。
為什麼我們都得把藝術品放在安靜的環境來欣賞?因為只有在安靜的環境下我們的大腦才會有足夠的空間去思考、咀嚼它們,要想跟這些「死物」交心的話,觀眾必須先安靜下來;而互動裝置本身就不完全是「死」的,許多都充滿着玩味性,一方面容易吸引觀眾的注意,但同時亦分散了觀眾專一思想作品的能耐,要作深層的思考,或許都是事後的事。加上展覽場地的局限,作品與作品之間的距離接近,所產生的聲音容易與其他作品混雜,觀眾的解讀就更容易受到影響。
展覽中一件由Daan Roosegaarde製作的Dune 4.1,讓我想起了Simon Heijdens的Reed,兩者都嘗試將自然帶到石屎森林之中,不同的是前者由觀眾引發互動,後者則是透過展覽場外的自然風,觀眾只能感受卻未能參與其中,當觀眾完全地以旁觀者的角度去欣賞時,不就更能看「清」一點?試問有多少個陶醉於電玩的人會思考他們與科技的關係?
Bottom: Simon Heijdens - Reed
太忙了,本打算錯過今屆的展覽,最後還是抽了點時間到大會堂看了其中一場。
這個名為《形光譜》的展覽共展出了八位藝術家的作品,主題都與聲音有關,作品透過觀眾的反應來產生不同的聲效,從而刺激其感官、神經以至思維;然而許多互動裝置似乎都存在着一共通問題:過分側重於感受層面而忽略了深層的訊息傳遞。
我不是說官能刺激不重要,在互動裝置藝術的領域裡,那是不可或缺的層面,但這些令人躍躍欲試的感受本身為的是要帶領觀眾進入另一層次的思考,而非單純的感官認知,藝術從來要帶出的都是形而上的東西,照顧的是我們的精神,不是肉體;若然一個由互動裝置構成的「符號」只有第一層的denotation,而沒有了第二層的connotation的話,它不應被視為一藝術品,只能說是科技罷了。
為什麼我們都得把藝術品放在安靜的環境來欣賞?因為只有在安靜的環境下我們的大腦才會有足夠的空間去思考、咀嚼它們,要想跟這些「死物」交心的話,觀眾必須先安靜下來;而互動裝置本身就不完全是「死」的,許多都充滿着玩味性,一方面容易吸引觀眾的注意,但同時亦分散了觀眾專一思想作品的能耐,要作深層的思考,或許都是事後的事。加上展覽場地的局限,作品與作品之間的距離接近,所產生的聲音容易與其他作品混雜,觀眾的解讀就更容易受到影響。
展覽中一件由Daan Roosegaarde製作的Dune 4.1,讓我想起了Simon Heijdens的Reed,兩者都嘗試將自然帶到石屎森林之中,不同的是前者由觀眾引發互動,後者則是透過展覽場外的自然風,觀眾只能感受卻未能參與其中,當觀眾完全地以旁觀者的角度去欣賞時,不就更能看「清」一點?試問有多少個陶醉於電玩的人會思考他們與科技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