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y 22, 2007

Francois Ozon - X2000


Director(s): Francois Ozon
Actors: Lucia Sanchez, Lionel Le Guevellou, Flavien Coupeau, Denise Aron-Schropfer, Bruno Slagmulder
Languages: French
Subtitles: English
Screen: Color
Length: 61 minutes
Country of origin: France
Year Filmed: 1998

想不到這次到廈門參加親戚的婚禮,竟有機會看到Francois Ozon的舊作X2000,他執導的電影我看過三部,這是第四部。

Monday, May 21, 2007

《最後的晚餐》

『有人走過同時有另一個人在看,就已構成劇場的所有。』
-彼德‧布魯克

"A man walks across whilst someone else is watching, this is all that is needed for an act of theatre to be engaged. "
- Peter Brook


應好友之邀,第一次參加劇場創作,沒甚期望,倒是怕自己外行,連累他人,畢竟是場比賽,總不能馬虎了事。我負責的是舞台/佈景設計。剛開始時先問自己:甚麼是劇場?恰好在一份宣傳品上找到這句子。構成劇場的最基本元素只有演員和觀眾,舞台上的其他東西相對而言只是陪襯品,最「簡約」的時候都可以刪掉,正如默劇,演員的身體語言已足夠傳情達意,不一定要有椅子,你才明白那人正在車廂中看報紙,“意會”有時候比“看見”來得有趣。那麼,一個舞台在甚麼時候需要加插佈景/道具/燈光?為何今天當我們一提到劇場,這些都似乎缺一不可?

二十世紀德國著名的劇作家Bertolt Brecht在完成了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City of Mahagony之後論到當時的歌劇均為娛樂而生,難逃被商品化,其講究的是“經驗”所帶來的快感以及“品味”的培育。但當劇目的“娛樂性”越強,其距離“真實性”便越遠:一個將死的角色是真實的元素,當他同時歌唱的時候,便引領我們進入一非理性的層面去詮釋內容,有時候這種處理手法甚至會為故事帶來顛覆性的效果,當各舞台元素的互補關係被瓦解後,觀眾便不再單純地坐着被餵養,而是被邀請進入思考批判的層面,所謂的“諷刺作品”[Satire]便是這麼一回事。

看過劇本後,已粗略知道需要那些道具,用以交代場景變化,使之更具真實性,但若要進到另一層次,刺激觀眾思考的話,佈景/道具/燈光便不能跟着劇本走。全劇讓人最深刻的,不正是開始時最不真實的一幕?(上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