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ly 24, 2012

疏離的真像——施偉忠

人見人愛
志強不息

古今中外,藝術家都喜造自畫像。梵高(Vincent van Gogh)在短短三年間創作了近三十七幅自畫像,我們都沒見過受傷的他,卻婉約從那失去耳朵的自畫像中,看見他槁木死灰般的抑鬱;辛蒂.雪曼(Cindy Sherman)模仿電影場景的一幀幀自拍照,不獨探討當今女性被高度「物化」的殘酷現象,還在在衝擊著女性似有還缺的身份迷思;我國當代藝術家岳敏君,到處留下自己的大笑人頭像,也是一例。

法國精神分析學大師拉岡(Jacques-Marie-Emile Lacan)在其鏡像理論裡提到,仍未能自主身體的小孩,能從鏡中意識到一個更完美更理想的自己,繼而產生想像的(imaginary)認同;即是說,自我(Ego)永遠是主體(Subject)的異化部份,她一開始便朝向一個虛構的方向發展,拉岡把這種「疏離」比喻為「一條無限接近零但永遠達不到零的關係,兒童的自我概念永遠不會與他的存在切合(mach up……」施偉忠的作品,讓人看見這種疏離的真像,是一不斷尋索與自我契合的過程,過程之中充滿了感恩(《誰創造天使》)、 熱情(《衝勁:無論大小事情都要投入去做、希盼幼髮再生不需哭泣、憤怒(《吶喊》)⋯⋯由初期的「感覺良好」(這是刻意用髮膠造出來的至後來的「身份認同」(幸好中國有我的存在),畫家的「理想我」愈見鮮明,也漸見顛覆性,跟他合上眼微觀世情的冷靜,有著不能言喻的衝突。

在不斷自造的過程中,施的造型不多不少地起著變化,我們瞥見他生活的點滴幼髮再生不需哭泣》、《練鼓》、《每天必做的事情》,甚至更細膩私密的情緒《志強不息》自信喜悅》、《無面見人》),腼腆的他,勇敢地記錄了最真實最動容的內在,將無言的熱情訴諸筆觸,縱然只是黑白調,一點不損感染力。

-----------------------------------
施偉忠,獨立插畫師。香港大一設計學院証書畢業。1986年生於香港,其作品常以細緻畫功加上黑白的顏色,在這色彩光耀的世界突圍而出,以閉上眼睛的小孩道出作者的心思意景。

Sunday, April 29, 2012

談第十七屆ifva得獎作品


每年都期待ifva。期待著本土的新芽,更期待看社會近年備受關注的議題,獨立創作就有這個特權,想說什麼就什麼。起青年組的超現實章法,公開組處處彰顯月沉澱而成的功架,沒有以特效班門弄斧,更不見力圖打破傳統之血氣方剛,反而是平淡中見新語,讓一位看過放映的你,以不一樣的角度再看香港,重構香港。

公開組這回是雙冠軍,都是觸發大社會共鳴的劇情片。據早年《不知者》連入圍的門檻都不過,後來卻入圍了彼岸的金馬獎及一眾亞太區的短片獎,這才於本土重見天日。撇開花邊新聞不,故事實屬黑馬之作首先突圍大學的劇本選,出戰由藝發局及國際電影節協會合辦的「鮮浪潮」短片比賽,獲得了四萬元的資金作後盾。於拍攝手法上,導之雄心勃勃,處處學效大師的技倆,先以一「take」過的長鏡頭並專業演員林利作開場,引領觀眾進入「大事件」,節奏緊促不乏張力,竭力營造鮮明的「電影感」。接下來的敍事手法,有如《羅生門》般分別從兩位「當事人」的主觀角度作案例重組,給予觀眾再一次的判決機會。初看時或感重覆冗長,然而兩位當事人情感上的對立與矛盾,卻因這樣的故事重構而顯得無比分明。故事之中穿插了許多的「不知者」(包括螢幕前的你和我),對事件的種種評論,足以逼當事人走上不知者並非不罪看過影片後,可緊記三思而後言?

另一位金獎得主《1+1》跟社會的關係更為密切,說的是近年鬧得火熱的重建議題。故事主幹由一對爺孫於城市多個角落種富貴竹開始,副線配以爺爺每年每日收藏一個一毛硬幣的情懷,兩線並行又互相補足。一方面表現了爺爺愛國愛港愛家的情操;另一方面,兩爺孫的感情也因著朝夕相處、回憶(歷史文化)的交流承傳而變得更緊更密。社會急速進化,經濟不斷起飛,大自然與人類的生活卻因此而分隔得愈來愈遠。何為真正的「富貴」?爺爺所存的 一毛錢一天天地貶值,然而他對社會的記憶與感情卻一天深似一天,每種一支富貴竹,都在曉諭世人「富貴」源於對天地的尊重。故事高潮出現於孫女在旺角鬧市行人專用區與爺爺失散的情節,全因爺爺丟掉一毛錢而起,真正的「1+1」並不在物質本身,而是源於人與人之間的共同回憶、和諧與安定。失去了最愛,社會再繁榮又何價?

銀獎開始是較貼身的小故事,《你還可愛麼?》或許都發生在每個香港的家庭中。兩個本不相干的人物,因一個錯撥的電話而分享了數分鐘的前塵往事, 說的是千絲萬縷的家庭關係。生活條件一點不差,奈何與最親近的你我他卻持續地膠著。年資不同,跟上一輩的情感與看法都不一樣,小男孩在困惑長輩對自己的冷漠,變得一點都不可愛;女主角卻在掙扎應否把母親一同遷往新住處,從對話中回味上一輩的可愛;關係間的良性與惡性循環,透過一通電話而無所遁形。

再看青少年組的金銀得主,都帶點超現實。《意外》的故事有點薛西彿斯,不停地死去復活,再死去再復活;由最初的小目標追女仔)到其後的驚天偉業,橫跨了千個世紀所追索的,都是一「生」的問題——我們為何而活?影片以酷似MTV的風格拍攝,全以旁白演進劇情,從沒停止過鏡頭運動,讓人感覺這段千年人生真的好長好長。你,可有找到當中的意義?《溝通熊仔》隱喻的,似是今天你我不可無的數碼科技,我們都習慣對著「牠」說話,追求最時尚的型號,沉迷得忘了怎樣跟真正會說話的朋友相處。

後記:今年喜見入圍作品中多了紀錄片或半紀錄片形式的作品,為急速消逝的舊區人事物作記錄,不但親切,還引來更多市民對各項重建項目的關注。因著互聯網及社交網站的興起,獨立製作亦漸漸形成另一股由民間自發的制衡機制,監察政府及大財團的一舉一動。

Thursday, March 29, 2012

本土良品本土不渴市

2011 November

想來,早期策動與FUTURE TELLER同一系列的藝術行動,都是本土味極濃之題材,然而本土媒體的回響並不大,最關注的只有明報,難道香港就只能容得下外國(所謂國際化)的影子,卻造就不了真正的原生價值?但為何中國的傳統揚到他邦,又能幻化成不朽的文化,還更上一層樓?

Friday, March 23, 2012

"Future Teller" 登上權威中國工業設計雜誌:設計

2011 March Issue

文:韓佳成
藝術家以一輛破舊不堪的鳳凰自行車為基礎製造了這台“時光機”,架起的前後輪被裝成了人力發電裝置,車筐處安裝了一台老式的Nivico放映機,通過USB連接,當使用者用人力蹬起自行車時,就會在身後的幕墻上放映出舊時的影像。

雖然有點誤解了這件作品的原理,不過能夠吸引工業設計的雜誌作出報道,也算是意外的收穫!

Monday, March 19, 2012

與陳博文老師的一堂課


最近有幸,得以在藝術中心面見剪接大師陳博文,還有一小時的單獨對談,獲益匪淺。一直想找個機會,把畢業作重新剪輯,不再單純地討論自身的家庭事,而是把焦點與社會連結,讓大眾更有共鳴。暫定主題為《FATHERLESS無父》,將會集紀錄與實驗於一身。得陳老師指點,會翻看當年拍過的片子,重新整理,望能在今年內完成!

Thursday, March 8, 2012

what a keen competition...


能與一眾掌舵的前輩並列銅獎,數年來的努力總算沒白費。
(左起:Michael Miller YU, Ling, Designer fr K&L, Freeman LAU, 靳叔, Stanley WONG)


前晩首次出席香港設計師協會的頒獎典禮,還是以得獎者的身份,興奮莫名。眼見各路久仰的前輩瓜分了八成的獎項,原來,可以站上台的機會比空氣稀薄,起碼要銅獎以上的級數。綜觀八十後浪的作品,大多銅獎止步,只有一枝獨秀,競爭之烈不言而喻;再找找同屆畢業的同學,還有一個站上了台。看來,這是一場耐力賽。

HKDA Global Design Awards 2011
Poster-Thematc (Bronze)
Logo (Excellence)

在此不得不多謝幾位設計路上的伯樂:
1/中學時期的林志堅老師——是我平面設計的啟蒙,是您把各界大師的作品介紹給我,讓我浸淫在最美的作品當中,得知何謂平面設計,奠定了日後踏上這條路的重要基礎。

2/第一任老闆關湛基先生——我大部份的美學觀念相信都從您而來,您讓我愛上了文字設計,實實在在地學會了許多設計的硬功夫,對日後作業帶來了不少裨益。

3/理工設計學院的葉長安教授——是您把我的潛能推至高峰,沒有您的推動,一定沒有今天的黃玲。您是我遇過最有創意的前輩,給予我一次又一次的機會,真的好享受跟您合作的種種,衷心多謝您多年來的提拔。

我一定會繼續努力,不負所望。

Saturday, March 3, 2012

Monday, February 13, 2012

週末畫報 (CITY LIFE: Feb 4, 2012)

Photo by APPortfolio

當日在視集堅持策動這件裝置藝術,看來是明智的決定。國內的《周末畫報》上星期把它放到了當眼的位置,也因為台灣著明設計師蕭青陽對它作出了不錯的評價:

“內地新生代作品藝術感强烈,藝術力量非常飽滿;而香港新生代作品大多很時尚,並且具有復古感。如嚴瑞芳的作品“說未來的人”(The Future Teller),以亞洲人的共同回憶腳踏單車為載體,結合1950年代的放音機,以現代技術表達時光概念。這個具衝突性的作品引發了我的共鳴,彰顯出強烈的質感;而台灣新生一代一副丟掉包袱的感覺,以極盡自由的方式創作出毫無地域的感覺。這也令人覺得可惜,實際上,地域帶來的是不同的文化底蘊,具有方向感的作品才是真正有魅力的。”

哈,其實之所以用自行車還真有段古,那部開盤式舊唱機是本土七十年代的流行物,前後經過多次補修才得以成為作品的一部分,沒有它的話,這件作品近乎失敗了,也跟原來的構思拉不上半點關係。藝術家後來到北京發展了,沒完成的部分我堅持要造,誠言也是重點來著,不完成怎對得起多日來的心血?我這個當策展的還真惱人,比藝術家更愛作品…

Monday, January 30, 2012

亞洲青年創作集錄 Vol.2

Photos by Edwin Lau

期盼已久的作品集終於登陸香江,急不及待地致電各三聯查詢,一口氣買了兩本。沒想到其中一位大師“黃偉”竟然點評了我的作品:“風格簡潔,我喜歡做減法的設計。而且,這位年輕設計師也關注一些細節。” 另一份由我策展的作品:嚴瑞芳的“說未來的人”也入選了,與有榮焉

Monday, January 23, 2012

HKDA Global Design Awards 2011


電郵信箱傳來獲獎的消息,竟有兩個項目之多,有點難以置信之餘,也教我對設計重新振作起來!期待2012年3月6日之頒獎禮及其後兩星期之展覽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