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September 8, 2009

北京(二):藝術家明星化

周松 - 化蝶 I
290 cm x 300 cm,2007-2008

在今日美術館踫上了周松的首個個人展覽,沒被那栩栩如生的內臟肺腑給嚇怕,倒因年紀輕輕才廿七歲的他已能開辦屬於自己的作品展,覺得不可思議,不是我瞧不起年青藝術家,只是訝異作為館長的竟願意這樣大力提拔後輩,一點不怕影響博物館的形象,也佩服周松能在短時間內完成這麼多高質量的作品,聽說上面這幅蝴蝶便花了他整整一年的時間。

“在國內的確少有…”連周松也承認自己是幸福兒。他坦承現場展出的所有作品都不屬於他,而是自他從天津美術學院畢業後便一直資助他作畫生涯的一家藝廊所持有,為他一手包辦租借工作室、佈展、宣傳到作品銷售,他就像後起之秀給公司簽了賣身契,一定年日內必須作畫有成;但若然嘔不出傑作來又如何?這樣敏感的話題當然點到即止,對於初出茅廬的他,能得此機會夫復何求?

看得出來他仍在摸索屬於自己的風格,早期作品追求的是畫工的細膩寫實,概念薄弱,單一地結合了美與醜、善與惡,血肉橫流的機關槍跟魚頭組合而成的玉蝶,都在突顯畫家的巧奪天工,要想做到超現實主義的哲學味似乎力有不逮,當被問到為何結合魚屍和蝴蝶時,他也一臉胡疑,只道魚頭的形態跟蝴蝶身上的花紋好不搭配,為要製造遠觀時的錯視效果(讓人誤以為蝴蝶是真的,及至近看時方知是魚頭),魚眼才被選上;我倒覺得兩者結合後有動物死後化蝶的韻味,穩含從“形而下”超脫至“形而上”的過程。

後來的作品加入了中國水墨畫的元素,無疑想樹立別具東方味的風格,須知把血肉畫得出神在國外早有奇才,要吸引外國買家,不得不借助中國熱,可周氏似乎把國畫中所強調的“留白”變成了一種單純的空間佈置,而非“意境”,含混了西方的極簡派藝術風格。水墨畫中本來有水的地方被空白取代,是此處無物勝有物,企圖凝造出“本有”的想像空間,跟“less is more”的返璞歸真不一樣,從多餘的元素中去蕪存菁周氏做到了,但論到意境,相信還需時琢磨。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