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September 9, 2009

北京(三):建造/拆毀/再建造 ─ 迎向靈光消逝的北京

筆者攝

賈樟柯_城市再生


無論走多遠的路,朋友到北京,非要一睹中央電視台的真貌不成;轉個頭,看見賈樟柯360度一take過拍下的建築工地,又是這條“褲”;看來這個標誌性建築物為首都帶來了不少震盪。

二十世紀德國文化評論家本雅明(Walter Benjamin)曾對在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品提出過“靈光”衰退的概念;一件藝術品的真跡之所以比複製品珍貴,在於其“此時此地”── 獨一無二地存在於其所在之處,見證時間和歷史的考驗,是為其權威所在。複製技術使本來獨一無二的珍品脫離了傳統的領域,“僅此一回”的經驗因此被沖刷、動搖,同時原作之真實性更受到前所未有的質疑和試探。究其原因,離不開對珍品的渴求及崇拜,希望盡可能把它拉近自己,甚至完全的擁有。

“這些方塊一點特色都沒有!”剛抵步時那位的士司機毫不留情地批評沿途的都市化建築。不錯,它們都很相像。

在迎向奧運之際,當北京的真貌必須披露人前的時候,我國元首所珍視的並非自身國度所散發的獨有靈光,而是他國的靈光,一些隨時可被複製的設計及一個所謂國際大都會的基本藍圖。人們到北京一睹的,不是北京的靈光,而是某某建築大師的靈光,這種靈光可以隨時出現於紐約、倫敦、巴黎,不再受時間及地域所限。在把別國的珍品複製到我國的同時,我們正不斷地破壞自家發源的靈光,逐漸向傳統道別。

最後只剩下影像,讓歷史的“靈光”永遠安息。

1 comment:

Unknown said...

這個問題很深啊!是globalization vs localization的問題.隨著網絡,交通的發展,地球已變平了,建築亦不例外,看看建築學院所請的教師便知曉.建築這領域己globalize了很多年,五,六十年代的International Style已開始了.問題是我們怎樣看這個過程.這個過程最後是否帶來同質化,所有東西都變得一模一樣呢?我看就未必.好像Frank L Wright的建築亦受日本的文化影響.
樂觀地看,最後應該是百花齊放的!